《敕勒歌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5,仅供参考
《敕勒歌》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上游的北方地区流传的一首民歌,原是鲜卑语,后被翻译成汉语流传于世,是记载于汉文典籍的维吾尔族先民最古老的歌谣,收录于《乐府诗集》。
这首民歌通过对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描绘,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,抒发了敕勒人热爱生活、热爱家乡的感情。气势恢宏苍劲,意境辽阔悠远。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,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。后三句是一幅壮阔无比、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。
这首民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,草原气息浓郁。全诗语句简练流畅,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,意境开阔,动静结合,风格朴实雄厚,艺术概括力极强。清代诗人、学者沈德潜在《古诗源》中赞美《敕勒歌》说:“莽莽而来,自然高古,汉人遗响也。”
南朝晋宋时期,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,先后建立了北魏、北齐、北周等五个政权,历史上称为“北朝”。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,这些歌谣风格豪放,抒情率真,语言质朴,悠扬高亢的气势与南朝民歌妖媚纤巧的风格怡成对照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